一、基地概述
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前身是河南省药品检验所,始建于1953年。2004年6月4日,河南省编委批准更名为“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为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下设五个管理科室和七个业务科室,依法承担药品等的技术监督检验或检测工作及相关工作。
该所于1987年首次通过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 1996年通过卫生部实验室认证,2004年获省科委SPF级动物房合格证书,2005年河南省科学技术厅颁发实验动物(普通/SPF级)动物使用许可证,2005年9月第二次取得河南省技术监督局玻璃容量仪器建标证书,2005年10月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和河南省计量认证复查二合一现场评审,并于2005年11月分别取得实验室认可证书和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我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分别为药品质量控制、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临床药学及药物制备关键技术等,培养目标与该所的工作保持高度的一致,无论是带教老师、带教环境还是带教课题都能满足我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习需求,所以我院自2010级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工作开展以来,100多名专业学位学生便以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作为主要的校外实践基地,并取得了很好的培养效果。
二、联合培养举措
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现有在岗职工122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34人,中级职称25人,博士学位1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学位15人,在读硕士4人,本科93人。仅符合我校校外导师聘任条件的高级职称就有三十余人。现任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所长李振国及闻京伟、仲平、刘英等专家成为最早一批受聘于郑州大学的专业学位校外导师。
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业务科室按职能设置化学室、中药室、抗生素室、生化室、药理室、药品监督办公室、综合研究室。拥有先进仪器设备470台(套),仪器设备总值(原值)5000多万元,SPF级动物实验室120平方米。专业藏书5618册,中外文期刊71种,收藏药用植物蜡叶标本5127份,中药材标本1432种,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三、基地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
为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保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教育的有效开展,切实提升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郑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我院专门成立硕士专业学位专业实践领导小组,由院内导师与校外实践基地带教老师全面负责专业实践工作,并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要求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必须是面向本专业类别或领域的实际工作,内容包括科学研究、专业调研、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等。专业实践应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进行。
专业实践结束后研究生须提交“郑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登记表”,完成1篇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总结报告,并在本专业领域内进行交流。报告内容包括专业实践的主要内容、主要成果及收获等。
专业实践考核由药学院负责组织,由3-5校内外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学生本人汇报专业实践工作,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专业实践成绩,此项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均可获得6学分,不及格者不计学分。
我院专业学位的实践充分贯彻和体现了“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进行。
在专业实践期间,我院指派专人负责专业实践全过程的指导、服务和监控。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四、基地建设形成的特色及示范性经验
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作为教学实习基地,该所检验仪器设备配备齐全,有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各类高端精密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所内人员技术水平高超国内领先,有多位国内医药领域知名专家、国家级新药审评评审员及国家级药典委员会委员。
自动生化分析仪液质联用色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
藏书中药材标本虎骨
实习学生在实习基地---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实习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操作各类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比如液相色谱仪(HPLC)、气相色谱仪(GC)、液质联用色谱仪(LC-MS)等,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完成细胞试验和各类动物试验。
(图1) (图2)
图1,药学院药学专业学位学生液相色谱仪(HPLC)的独立操作
图2.药学院药学专业学位学生气相色谱仪(GC)的应用独立操作
(图3) (图4)
图3 药学院药学专业学位学生液质联用色谱仪(LC-MS)的独立操作
图4 药学院药学专业学位学生独自进行细胞毒性试验
(图5) (图6) (图7)
图5 药学院药学专业学位学生和带教老师一起进行长期毒性的病理解剖
图6 药学院药学专业学位学生进行镇痛动物模型的动物扭体试验观察
图7 药学院药学专业学位学生在准备筛选止咳动物模型的装置
(图8)
图8 药学院专业学位实践基地——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试验楼
五、典型案例
大学生胜任力不足是导致其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缺乏科学合理、系统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会导致大学生职业目标模糊、胜任力不足,缺乏就业竞争优势。基于胜任力提升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转变学校与学生的就业与择业观念,分阶段把握重点,帮助学生对自我以及职业环境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实践检验与评估,可以使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案例1: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评价建立鱼腥草注射液致敏物质检测的新方法
中药注射剂起效快、作用强,尤其在危重疾病急救及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鱼腥草注射液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各种疾病,但随着其临床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病例报道逐渐增多,安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对用药者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反响。鱼腥草等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事件波及到了整个中药行业,诱发了人们对中药的信任危机,因此解决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极为迫切。中药注射剂最严重的问题是过敏性休克致急性死亡,因此必须解决致敏物质问题。药厂在产品出厂前都要做包括热原检查等多项致敏物质安全性试验,但目前鱼腥草素注液在辅仁药业出厂前的热原检查仍采用2010年药典规定的家兔升温试验法,其操作繁琐费时,由于动物个体差异等原因,明明有致敏原,却查不出来。如何改进致敏物质试验方法,提高准确率,灵敏度,建立更灵敏可靠的检测方法,确保这些有问题的注射剂产品不能出厂,就地封存或销毁,是解决注射剂的安全性的关键任务。
免疫分子机制研究发现,中药注射剂导致临床严重不良反应70%以上为类过敏反应,与IgE介导的经典抗原抗体反应不同。主要特征为:首次注射药物即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过敏性休克,与过敏反应症候群相似。属于非抗原抗体反应,IgE、IgG未见明显规律性变化, 但体内组胺明显升高,其致敏物质为抗原或半抗原物质及某些可以为诱发组胺释放的多种物质,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 大剂量、高浓度可诱发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可以用豚鼠为实验动物,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组胺升高为主要判定指标,IgE作为辅助指标,结合行为异常变化,可以准确可靠的反映热原等所引起的过敏反应。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近些年来发展较快的学科,利用相关技术可考察生物体内部生理病理微观分子水平,随着技术的成熟,应有范围不断扩大,可以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现有手段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案例采用豚鼠致敏法,首次利用分子生物学中Elisa技术测定豚鼠清组胺和IgE的水平,综合评价致敏物质三种评价方法: 家兔热原法(现药厂中药注射液致敏物质检测常用方法);鲎试剂定性检测内毒素法(文献报道的可用于中药致敏检测的新方法);以及细菌内毒定量检测仪测定法(新开发的致敏物质检测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帮助药厂确立致敏物质检测的新方法,提高药品质量检查的水平,解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将学习如何利用药学分子生物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最新的科技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
案例2:基于代谢酶和转运载体介导的山楂黄酮组合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建立山楂提取物中黄酮总量和几种醇类含量的测定
利用本单位具有的waters Q-TOF,建立并优化各个黄酮醇类如槲皮素,儿茶素等化合物的质谱条件,然后建立UPLC分析方法,对提取中进行分离分析,建立其中4种黄酮类混合物的含量测定,并进行方法学验证。
2)完成山楂提取的黄酮醇类化合物对CYPs和II代谢酶的影响研究
通过在体肝灌流,体外S9和大鼠肝微粒体等模型,筛选出山楂黄酮醇类混合物对的I相代谢酶CYPs的作用特点及对药物转运体p-gp的影响,同时,比较单个化合物和混合物对酶作用异同。结合对几种黄酮醇类化合物排泄物的研究,进一步研究其对II代谢酶的影响。
3)完成山楂提取物的黄酮的组合代谢动力学研究
通过口服给药,在不同时间点取样,利用建立的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黄酮成分的含量。并用kinetics软件处理得到药动学数据。比较单个的黄酮醇类化合物的代谢参数和其在混合物中代谢参数的变化,结合这几种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酶和对P-gp的抑制作用,分析代谢参数改变的合理性。
4)完成高血脂大鼠体内的黄酮类化合物PD-PK模型
结合组合药动学数据,拟建立高血脂大鼠的PD-PK模型,利用药动学的取样时间点,测定大鼠体内的生化指标,以血脂和apo-1酶为指标建立模型。并持续给药一个月(群体药代动力学),延长作用时间在1,5,10,15,20,30天采样,采用spss软件分析预测,寻找出表观的生物指标,在研究的过程中,并考察p-gp对黄酮的量和效果的相关性的影响。
5)山楂黄酮醇类与辛伐他汀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的研究
采用两种模型,口服给药山楂黄酮醇类药物,考察不同给药时间对降血脂药物辛伐他汀代谢的影响,分析山楂提取物对辛伐他汀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预期研究结果或目标
21世纪,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生活质量,保健食品日益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在众多天然活性成份中黄酮类化合物是极有应用潜力的资源之一,黄酮类化合物在人体不能直接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而我们河南省是产山楂的大省,每年的产品就是山楂糕等廉价的产品,山楂的综合利用价值不高。
现已证实,山楂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和药用价值,可以防止自由基的氧化作用,而人的病理、生理与自由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近年来各国科学家都积极关注从植物体中提取纯度高、活性强的天然黄酮成份,并进一步加工成具有抗癌、抗衰老、调节内分泌等特异功能的保健食品,因此黄酮类化合物对防治疾病以及维护人的健康有积极的意义,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鉴定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此外,高新技术如微胶囊包埋、冷冻干燥、膜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等以及多种技术的藕合,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等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方法和手段。然而,对其吸收、代谢机制、活性机理、具有生理功能的活性基团、稳定性等方面仍缺乏全面的认识。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将得到影响山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I相代谢和II相代谢酶及其相关产物,将从代谢的角度全新分析认识黄酮类药物,通过这个角度来优化山楂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配方,达到一个辅助降低血脂的黄酮类化合物的配方的产品。利用组合药代动力学技术,设计从山楂中提取的黄酮醇类几种成分,研究其PD-PK模型,并研究其代谢学性质和可能存在的与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预测药物-药物或食物-药物潜在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